關公銅像所包含的中華傳統文化
我國在世界上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源于古老的歷史傳統文化,當我們看到關公銅像的時候,有時候就在想關公如此受人們尊敬的原因,凝聚在關羽身上而為萬世共仰的忠、義、信、智、仁、勇,蘊涵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道德、理想,滲透著儒學的春秋精義,并為釋教、道教教義所趨同的人生價值觀念,實質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氣浩然的華夏魂。
大乘佛教稱其為“伽藍菩薩”,意喻為僧眾所居住的園庭的護法神。在道教中關羽亦稱“關圣帝君”,簡稱“關帝”,本為道教的護法四帥之一,如今道教主要將他作為財神來供奉。在我國人民的心中,關公一直是我們尊敬之人。常常塑造的青銅關公面目嚴肅,雙眼有神,手持青龍偃月刀或者七星刀或坐讀春秋等,威風凜凜千百年來,集忠孝節義于一身的關羽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他勇猛、講義氣、忠貞不二的形象已經深入民心。
千余年來,因忠勇仁義而為世人尊崇的關羽,累加追封,更是被尊奉為“武圣”。其祭祀廟宇遍布華夏大地,其像或泥塑或銅雕或木刻,不一而足。這些關公雕塑藝術品也在很大層面上對武圣關羽的流傳起到了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