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銅像走進軍營弘揚忠義精神
“關公‘報國以忠、待人以義、處世以仁、作戰以勇’的忠義精神,與‘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強軍目標,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軍營中都會有一尊關公銅像。
“關羽是武將,戎馬一生、征戰無數,最后戰死在為實現國家統一的戰場。關羽不單武藝高強,而且是軍事家、戰略家,戰功顯赫,從剿黃巾、斬顏良,到鎮守荊州、水淹七軍,他有‘威震華夏’的威名。關公圓滿地踐行了亞圣孟子提出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三項標準,是道德實踐的楷模。”
關志杰結合自己十五年來的研究心得,詳細介紹了歷史的關羽、文藝的關公、信仰的關帝、關公節慶、武圣關公等八個部分的內容,回答了什么是關公文化、許昌與關公有什么關系、關公憑什么成為中國古代的軍神等問題。他認為,從秋收起義時期的中國工農紅軍早期著名將領張子清,再到抗日戰爭時期的民族英雄張自忠,關公精神一直激勵著中國的熱血男兒保家衛國。
關公的忠義精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將不斷激勵廣大官兵堅定理想信念,磨礪戰斗精神、增強打贏本領,為英雄勁旅再續新輝煌。關公文化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精神層面,即凝聚在關羽身上而為萬世共仰的忠、義、信、智、仁、勇的思想、道德、精神及其崇拜關公的社會心理,以及關公的典籍和著作、神話與傳說等。二是物質層面,即紀念、祭祀關公的廟宇、塑像、陵墓、碑刻、匾額等。前者是關公文化的神,后者是形。形中有神,形神統一,構成了既深刻又生動的完整的關公文化形態。
通過關公銅像官兵們不僅加深了對駐地“中國三國文化之鄉”深厚文化底蘊的了解,而且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了豐厚滋養,堅定了新時代中國軍人的文化自信。